“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大漠景象,吸引无数影视剧取景,众多游客来“打卡”。不过,对于常年生活在风沙和干旱之中的甘肃省威武市民勤县的老百姓而言,沙漠是家园最大的威胁。而荒漠化防治也是贯穿民勤县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8月22日,我院“河西走廊,凉州之行‘一带一路’观察团”便来到了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念馆来寻找答案。
从治沙历史来看,民勤治沙经历了起步、相持、发展、停滞和加速发展五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在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曲折和困难中不断前进。
经历多年的探索,民勤县的环境已有较大改善,根据讲解我们知道: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工程压沙63.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了17.91%。
除了生态威胁,荒漠化还加剧了贫困。在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治沙和治穷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不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区的“穷根”就铲除不了;如果沙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长久不了。“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沙区特色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和沙漠旅游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培育沙区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为进一步拓展治沙经济的价值,民勤将治沙与用沙、扶贫相结合,打绿色牌,培育形成了沙生药材、特色林果、设施种养、精深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开发出枸杞、红枣、酿酒葡萄、苁蓉、锁阳等一批优质沙产品,推出了“民清源”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沙海绿洲·绿洲碧海”,打造了石羊河大景区、时光廊道、苏武沙漠大景区等沙漠景点,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的共赢。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可以防风治沙的植物,收获颇多。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林草局、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安排部署和大力支持下,在民勤实施了全国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工程、国家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建设、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社会公益造林等重点工程项目,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给予了支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努力,干涸多年的青土湖重现生机,形成106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域或湿地,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发展。(图文/伏文嘉 编辑/元志立 虞祥 审核/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