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特殊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论坛第二场于2022年12月2日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实验实训大楼201继续召开,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与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研究成果。参会人数达300余人,参会单位多达30余家,包括高校、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等各类单位。
第二场论坛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拉教授主持,论坛的发言人来自高校和一线特殊教育学校,分别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蔡翮飞研究员、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张艳琼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葛修娟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邱敏老师、苏州市聋盲学校朱海荣老师、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赵敏老师、桂林市聋哑学校吴亮老师、广州市康纳学校彭晓玲老师,他们先后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主题进行发言。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拉教授主持论坛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蔡翮飞研究员做报告
特殊教育的普惠发展离不开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和对其学习生涯的支持,在学业支持方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蔡翮飞研究员做了题为《院校环境下残障大学生的学业支持:何为合适》的报告,认为残障学生获得教育机会的扩大并不能完全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其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和无法解决的学业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焦点。蔡翮飞研究员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对残障大学生学业支持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测量,认为残障大学生的学业支持需要进一步予以关注,高校需要提供更多关怀支持或关注学业支持有效性感知、通用性或专用性学业支持和建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性环境,对残障大学生的学业支持进行整合及优化,从而为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可能。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张艳琼副教授做报告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在现代化的趋势下,技术不能自动改变教学效果,真正影响教学效果的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张艳琼副教授在《智慧教室支持的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信息技术基础(听障)”课程为例》的报告中分享了教育信息化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种子醍摩豆(TEAM Model)智慧教学平台支持下进行的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认为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记录了教师在课堂交互与教法应用的相关数据,同时,也真实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数据,让教师做到精准辅导,因材施教。智慧课堂作为一种学习支持技术,它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值得每一个听障教学的教师去学习、去应用、去研究,打造听障大学生的完美课堂。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葛修娟副教授做报告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稳步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开展残疾人融合教育。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葛修娟副教授在《孤独症大学生高等融合教育实践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的报告中,以我校一名孤独症同学的培养过程为例,对孤独症高等融合教育实践过程做总结,认为还存在普通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孤独症大学生的接纳程度有待提高、缺少既懂孤独症又懂专业教学的教师和孤独症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葛教授指出,我国孤独症孩子被社会的接纳程度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需要转变观念,为孤独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搭建平台,有更多的高校招收孤独症大学生就读,让这些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身价值。
山东财经大学讲师邱敏做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残疾人的发展能力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残疾人单项能力建设或增强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从整体概念出发关注残疾人的发展能力的研究较少,山东财经大学邱敏老师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增强残疾人发展能力的政策路径分析——基于可行能力的视角》的报告中提到可行能力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理论中有力的解释框架,不再以产生障碍的原因去认知和定义障碍,而是以人们在生活中受到的影响来定义障碍,这为残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目的以及新模式的雏形,提到以“残疾人发展能力”为导向重构残疾人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邱敏老师认为应该以“残疾人发展能力”为导向重构残疾人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
苏州市盲聋学校朱海荣副校长做报告
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的重要内容,对特殊学生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苏州市盲聋学校副校长朱海荣结合学校针对提升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的做法及成效,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需要特教学校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首先,需要确立职业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由校长担任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选派中层干部负责具体工作,建立一支专兼职相融合的师资队伍,构建学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学校要创新教师发展思路,对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打造教师专业提升平台。最后,朱海荣强调,学校要把握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师科学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他表示,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性环节,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长远谋划,扎实推进,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桂林市聋哑学校吴亮做报告
自2017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以来,我国在特殊教育立法和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桂林市聋哑学校吴亮在协同的视角下,分析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对视障教育发展格局的影响并展望我国视障教育的本土化。吴亮指出,《条例》回应了视障教育现实发展的众多重要关切,在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推进融合教育、政策支持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时代发展给视障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视障教育资源规划不合理,普特融合、普职融合、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的协同差,专业力量薄弱以及特殊教育评估与督导等方面责任还没有完全到位等问题。吴亮针对以上问题,从协同视角出发,提出完善视障教育资源规划、加快《特殊教育法》立法进程;加强残疾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建设;完善《条例》中操作性不强的法律条文等建议。
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赵敏做报告
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资源部主任赵敏通过一名孤独症学生成功从特校转衔到普校随班就读的故事,详细展示了资源中心巡回指导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及其作用,通过指导了解、优化措施、分析研讨等步骤帮助转衔学生被接纳、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能,促进转衔学生社会性发展。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的工作有效促进了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也帮助普校教师在融合教育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形成了普特双向转型机制,助力转衔学生快乐成长。
广州市康纳学校彭晓玲做报告
广州儿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彭晓玲老师从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出发,以对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领域的教学为例,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如平板电脑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邓猛教授做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邓猛教授做为特邀点评专家,围绕8位嘉宾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提出了中国特殊教育改革要着重做好的三个层面问题:
1.特殊教育的关键在于支持。支持是适宜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提倡的普惠性特殊教育的体现。没有适宜的支持,也就没有适宜的融合教育,普惠性特殊教育也落不到实处。如何构建中国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不只是政策性问题,更是研究和实践性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教育实际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本土特殊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残疾人高等教育应受到重视。残疾人能否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是21世纪教育体系的重要挑战和目标,是我国构建从学前到高等教育融合贯通的特殊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质量特殊教育的重要体现。我国在残疾人高等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是通过独立院系的设立以及融合教育两个方面来确定的。但残疾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较小,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残疾人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是未来特殊教育努力的重要目标。
3.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特殊教育实践方式的探索,构成中国式特殊教育的本土实践方式,既吸收国际先进做法,又契合现实教育情景,还应源自本土的探索、思考、实践。
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拉教授对今天的论坛进行了总结。李拉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一主题,各位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就学段而言,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学生类型而言,包括了孤独症、视障、听障;就安置形式而言,介绍了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送教上门。整场论坛信息量巨大,研讨深入,给人启迪。李拉院长表示,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二十大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也给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提出了新的契机和目标,类似的学术论坛活动将持续举办下去,并呼吁全国特教工作者共同努力,将中国的特殊教育办得更好。(文/黄天宇、尚海艳、魏慧敏 图/魏慧敏 审核/李拉 编辑/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