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十五)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非遗保护暑期实践

时间:2022-08-16浏览:1160设置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花鼓灯是安徽流传时效长、覆盖面积广、传承人物多的优秀民间艺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群体舞种多样,体态丰富。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展现了淮河流域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花鼓灯艺术有效地将表意与审美,抒情与叙事完美的结合,形成了适合大众文娱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表现内容完整,形式丰富,情节曲折,表意与审美高度结合,在中国自然传衍的民间舞种中不多见。如今花鼓灯已由自娱性民间歌舞发展为广泛展现各种农耕生活,塑造各色人物形象的艺术舞台剧。

2022814日,“兰·鼓”工作室来到“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村进行参观学习。受疫情影响,本次实践采用了“线上+线下”、“大学生与中学生共同学习”的模式,参观全程使用直播的形式,让成员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花鼓灯艺术的魅力。

穿越乡间小路,途径偌大的天河水库,实践团队来到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并且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冯派花鼓灯嫡系传承人、花鼓灯演艺团团长冯开苗先生为我们讲解花鼓灯艺术的历史与今朝。

在冯团长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冯派花鼓灯艺术最大的特点便是“自打自唱”(即性表演),看路唱路,看人唱人,看到什么都可以唱,不用提前准备文字内容,自由地歌唱、自由地舞蹈。淮河流域花鼓灯在舞蹈专业方面,基本功好,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形成一种杂技的感觉。兰花(女角)为静、鼓架(男角)为动,一静一动,极具欣赏价值。

讲解过程中,冯团长亲自为我们演示了冯国佩先生独创的经典动作,展示农村喂鸡动作的“野鸡溜”、模仿跳起来摘桃子的跳跃动作“摘仙桃”、妇女抱着孩子起舞的“端扇起步”等等。

参观时,实践团队留意到每位花鼓灯传承人都有自己的艺名——“满天星”、“三点头”、“小金豆”、“小银莲”等等。向冯团长提出疑问后,冯团长这样说:“艺名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艺术特点而取,同时也具有传承性,例如冯国佩先生的艺名是‘小金莲’,传到我这里便成了‘小银莲’。”冯团长更是回忆道:“我们每年参与的公益演出有上百场,都是不收一分钱,农民学花鼓也不收费,就是希望能将花鼓灯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冯派花鼓传承至今已是第九代,我们传承的过程有苦也有甜。”

冯团长边说边跳,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他对于花鼓灯的热爱,我们对花鼓灯艺术的认识也更近了一步。“西方芭蕾”注重伸展与放射性,摆脱大地引力向空中放射;而中国的“舞”指人体上肢运动和持物而舞,“蹈”为用足踏地。我们在“东方芭蕾”花鼓灯的舞蹈中感受到了中国人向大地的躲踏,向大地的收敛。

本次实践圆满结束,但我们的步伐却不能在此停滞,不仅是花鼓灯艺术,还有更多的民族瑰宝需要我们去守护、去传承。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每一小步,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我们也希望能将如此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让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起来。/陈皖荷 图/·鼓工作室 编辑/元志立 虞祥 审核/李鹏


返回原图
/